-
【媒体报道】人民网:科技护航,让文物古建“长寿”又“长安”
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服务于文物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并取得明显成效。 日前,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在科技护航下,文物如何“长寿”又“长安”。
-
【媒体报道】央视网:无损探测:探索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结合新路径 微米级震动监测 护航云冈石窟
古建、石窟等不可移动文物受地震影响很大,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更贯穿于预防性保护。在大同云冈石窟,技术人员正利用地震计实时监测石窟安全线内的震动情况,防范周边煤矿开采形成的震动对石窟造成威胁。
-
【媒体报道】央视网:无损探测:探索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结合新路径 地质雷达探测 为古寺沉降“把脉开方”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在积极探索避免、减轻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同时,近年来,人们也在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的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山西近年来就针对文物古建进行无损探测,开展个性化“把脉开方”。
-
【媒体报道】新华社: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瞧瞧这些新招
电梯地震开关服务“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为文物古建做抗震保护……近年来,地震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不断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
【媒体报道】新华网:让文物“稳稳”传承!山西文物防震保护的创新探索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汪亚)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让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稳稳”传承,现代科技又该如何助力保护工作?作为文物大省和震灾重省,山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媒体报道】光明日报:看地震科技如何守护文物古建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日前,记者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地震科技如何为文物古建“保驾护航”。
-
【媒体报道】科技日报:地震科技为山西古建筑排除“脚下”险情
近日,记者随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山西大同。晨露微凉,历经千年风霜的石窟在脚下静默无声,但人类感觉不到的地脉动背景噪声则一直存在。
-
【媒体报道】山西日报:科技加持下的文物防震保护
近年来,省地震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推动省级地震局赋能增效促发展的实施意见,立足山西文物大省、震灾重省的省情,与省文物局密切合作,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采用先进科技,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助力文物抗震保护高质量发展。
-
【媒体报道】山西新闻联播:给地基做“体检” 让文物抗震动“金身不损”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日,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山西,探访太原崇善寺、大同云冈石窟等文物抗震保护试点。如何让文物在震动中“金身不损”呢?一起去探寻答案。
-
【媒体报道】山西晚报:无损探测 个性化“体检”!山西“花式”给文物古建做抗震保护“CT”
针对文物古建各自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无损探测,开展个性化“体检”,并开出VIP“药方”,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手拉手”,“花式”给文物古建做抗震保护“CT”,为那些矗立三晋大地数千年的珍贵历史遗迹保驾护航。